学院新闻

学术讲座之“明代越秀山与广州城的建设”

发布者:曾华强发布时间:2022-10-25浏览次数:244


20221022日上午,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,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,广州博物馆和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协办的学术讲座——《风景的制造:明代越秀山与广州城的建设》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图书阅览室顺利展开。本场讲座是2022年广州市社科联“社科服务走基层”学会科普系列活动“明清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与景观变迁”系列讲座的第五场。

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麦思杰博士担当主讲嘉宾,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,现场有若干在校学生、相关研究学者以及广州历史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。麦思杰教授首先抛出了本场讲座最核心的问题“越秀山如何成为广州的风景”,围绕这个问题来为各位听众阐述越秀山从宋代到今天,从风景到公园,是如何不断地文化重塑的。麦教授通过梳理宋代以来与“羊城八景”与越秀山的文献记载提出了第一个问题:越秀山何时成为了羊城的风景?他指出,直到明代后期的记载,才看见越秀山进入了“羊城八景”的行列,而到了清代,越秀山则成为了广州重要的游览胜地,进入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笔记里。

要理解这个转变的过程,需要关注明代以两广总督为代表的系列官员对越秀山的建设。洪武初,天下甫定,永嘉侯朱亮祖就被朱元璋委派广东镇守。朱亮祖对当时的广州城做了两件事,一是将宋三城合一,另一个是在越秀山上修建了镇海楼。这一系列的工程,改变了广州城的格局,越秀山从城外正式被纳入了城内的范围。镇海楼的兴修,当然与广州频发的水患相关,但其有着另一层含义,为政治的隐喻,代表着明王朝对于岭南地区的统治。

麦老师接着谈到,明代官员对广州城的另一个集中建设时期是在成化年间,从成化二年到成化八年,广州城有几次大修。而这一事件,与成化年间两广动乱与平定密切相关。成化元年,广西大藤峡爆发瑶乱,明宪宗派韩雍去平乱。韩雍很快平定了瑶乱,但为了扼守西江,需要在沿线驻兵。他推动两广盐法改革,放开了余盐的配额,让广东商人可以把盐卖往广西,所收的盐税可以充作军饷。此事与广州城的联系在于,商人将广东各个盐场的盐集中到广州城的盐仓,抽税后再运往广西。广州城的水患是盐仓的大忌。为此,韩雍疏浚了东西二濠涌,解决水患的问题。他曾经想凿通越秀山,连东西二濠,但被太监陈瑄以“广地脉发迹在此”阻止。麦老师强调,此处的“地脉”并不仅仅是广州城的地脉,而是“两广”的地脉,带有政治和文化的意义。接着,韩雍重修了镇海楼。经过嘉靖年间蔡经、张岳等人历次重修,在嘉靖时期张岳撰的《小山类稿》中,镇海楼已经被赋予了“岂徒抗形胜于一邦,实所以章我国家一统”的重要意义。此后,主政广州的官员,又继续在越秀山上兴建各类书院,继续赋予其文化的价值。

最后,麦教授总结:明代以两广总督为首的文官集团是越秀山文化的重要缔造者,而越秀风景塑造,不仅仅是广州城建设的问题,应当将眼界放大,看到两广政治和社会格局变迁与越秀山上风景缔造的关系;到了清代,由于两广总督的关注点转移,越秀山与镇海楼的文化被重新构建。

讲座结束后,在场的听众积极地与麦博士就自己的感想进行提问互动,更加深入的探讨了关于越秀山背后的广州文化,现场听众收获颇丰。本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落下了帷幕,期待之后的讲座更加精彩。




Baidu
sogou